今天的博物館不再簡單的作為物品的儲藏室,而是要帶給參觀者發(fā)現(xiàn)之旅。近年來,合水縣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,立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職能定位,以文化傳承為紐帶、以歷史記憶為載體,不斷打破千年“次元壁”,通過深挖本土文物資源、創(chuàng)新展陳教育形式、拓展社會服務功能,不斷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。
以文物之“名”,實證“多元一體”歷史脈絡。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是甘肅省首家以“古石刻”為展覽主題的特色博物館?,F(xiàn)藏各類文物3291件,其中古石刻500多件,收藏了從北魏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至現(xiàn)代的石刻,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石刻藝術史。此外,珍藏于館內(nèi)的還有各個文化時期的陶器、銅器、瓷器、玉器、皮影、化石等文物。豐富的館藏文物向我們展示了古代中國各民族之間通過貿(mào)易、戰(zhàn)爭、遷徙所帶來的交流與融合,為研究古代宗教、民俗、音樂、美術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。各種文物充分印證了,盡管各民族在歷史發(fā)展過程中表面上存在著相當長時間的相互較量和此消彼長,更深層次上,它們之間是在持續(xù)地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學習、相互影響、相互借鑒、相互吸納的,在不斷加深聯(lián)系中共同發(fā)展的,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不斷鞏固和發(fā)展。
以文物之“韻”,構筑共有精神家園。不斷推動“隴東佛韻”陳列展覽提檔升級,精心打造“多元融合”“異寶西來”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貨幣展,“物以執(zhí)禮、文化共貫”民俗精品文物展、“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錢幣展”、“文明曙光—大地灣遺址史前文化文物展”等特色精品展覽,并全面修訂規(guī)范完善講解詞。通過展出,不僅讓游客深刻感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,更讓參觀者在潛移默化中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識。以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為抓手,先后開展了“香包話傳承 非遺潤童心”非遺香包研學,“傳承中華文化 感受非遺魅力-十二生肖彩色拓印”系列社教活動,“傳承非遺之美 綻放簪花魅力”社教活動,“科技小工匠,創(chuàng)意‘趣’無限”機械密碼箱DIY活動,“青蛇納福鬧元宵 花燈絢爛映春潮”慶元宵活動、我來取火種——鉆木取火”特色主題社教活動等形式多樣、內(nèi)容豐富的各族青少年文化活動100余場次,參與2000余人次。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青少年在情景體驗、身份互換中深刻感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,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、領悟中華文化、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解和認識,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。
以文物之“史”,凝聚中華血脈。堅持“讓文物說話,讓歷史說話,讓文化說話”的理念,將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打造為一個展示古代文明的窗口,同時也是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陣地。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作為文化遺產(chǎn)的守護者和傳播者,不僅是展示文物的場所,也是社會教育的平臺,緊緊依托館藏文物,深入挖掘和闡釋文物背后的故事,使參觀者深刻領略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,感受文物蘊含的文化內(nèi)涵和時代價值,厚植家國情懷,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直抵人心,每年受教育游客達10萬余人次。充分發(fā)揮自身講解優(yōu)勢,組建了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”宣講隊,堅持每年開展20多次進校園、社區(qū)、鄉(xiāng)村、單位宣講活動,通過文物圖片講述自秦漢以來我國疆域變化、民族融合、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,將共同體意識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,增強居民之間的文化交流,不斷增強各族群眾“五個認同”。
以科技之“力”,賦能文物“活態(tài)敘事”。隨著大數(shù)據(jù)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迅猛發(fā)展,數(shù)字技術已滲透到博物館的各個方面。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將應用程序、數(shù)字互動和虛擬現(xiàn)實等互動技術納入展覽,以促進觀眾在展廳中的深度參與。在“隴東佛韻”展陳中,引入了“數(shù)字魔墻”這一互動交流圖片墻軟件,不僅可以對179件館藏精品文物圖片進行流動展示,同時支持3D模型360度轉動查看,當觀眾的指尖與屏幕觸碰互動時,他們會“喚醒沉睡中”的文物。通過簡單的操作,如“移動”“放大”“旋轉”“點贊”,觀眾就能跨越時空與歷史對話,體驗到更好的參觀樂趣,“魔墻”打破了觀眾與文物之間的那道玻璃阻隔,讓文物真正“活”起來、“火”起來、“潮”起來,為觀眾提供了更加生動的參觀體驗,更好的講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,講好文物背后的民族團結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