慶陽網訊(慶陽融媒記者 陳思)杏壇耕耘40余載,一腔熱血未涼,他用心架起資助困難學生的橋梁,甘用余生,做他們求學路上的“擺渡人”。
跨越1600公里,連接山海的愛心鏈接,讓3400余人,500多個家庭,在他幫助下,用知識改變命運……
一輛老年代步車,一次次入戶走訪,一本本“愛心賬冊”,一筆筆流向困難學生的善款,都在點滴記錄著一位鄉(xiāng)村教師樸實而又鏗鏘的吶喊:“我一定要讓山里想念書的娃娃們,都念上書!”
他是土生土長的鎮(zhèn)原人陳寶元,人生已逾花甲,最引以為傲的身份還是“人民教師”,心里永遠裝著“想念書的娃娃”,他帶著“江慶愛心團隊”和無數(shù)愛的力量,不知疲倦地奔走在助學路上。
陳寶元近照。
一顆師者心
在鎮(zhèn)原縣教育界,陳寶元堪稱“傳奇”,身為“村學老師”卻接連榮獲慶陽市道德模范、慶陽好人、慶陽市優(yōu)秀教師、慶陽市教學名師、慶陽市最美家庭、甘肅省骨干教師、甘肅省學賴寧優(yōu)秀指導教師;在全國大型公益評選活動中獲評中國好校長、中國好老師、大國良師、全國最美教師。
累累榮譽背后,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堅持和大愛。退休前,陳寶元曾在鎮(zhèn)原縣上肖鎮(zhèn)北莊小學任教,這所村學因他的存在,連續(xù)多年創(chuàng)下所在片區(qū)貧困學生無一人輟學的記錄。擔任校長期間,他堅持同師生一起抱磚塊、鋪路面、漆門窗、修桌椅、粉墻壁、種花草,美化校園,改變校容校貌。幾十年來,他先后向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、甘肅省希望工程、汶川災區(qū)、貧困家庭學生等捐款1萬多元,兩次為北莊小學捐贈體育器材。
“我的學生都是農村孩子,大西北的農村,生活條件、父母收入情況都不是很好,能有機會上學、受高等教育,對他們和他們家庭來說,都非常重要。”執(zhí)教多年,陳寶元一直堅信,每個學生都有不尋常的潛力,他們最終都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。而托舉孩子們成才的關鍵,是要有安穩(wěn)的求學條件,還要幫他們開拓眼界、敞開心扉、激發(fā)潛力,“按我的理解,這是一個‘綜合工程’,有教學上的技巧,有心理上的疏導,還要有持續(xù)性的支持,思想上的交流?!标悓氃摹坝拧敝H有獨到之處。
陳寶元走訪困難學生。
三尺講臺之上,他是教學方法靈活,傳道授業(yè)解惑的良師,講臺之下,他如父、如友,細心尋找著學生們身上的閃光點,引導他們自信、向上、努力求學。任教時期,他每天大半時間都在教室里,批改作業(yè)、指導練習之余,與班里的學生們談心交流,于童言稚語里分析每一位學生的性格、潛力、特長和培養(yǎng)方向。“我們這一代教師是很有情懷的,‘人民教師’也是要為人民服務的,只要我的學生需要,我就要傾盡所學,為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。”陳寶元的心里始終裝著學生。
有一年,四年級學生張軒丞患病請假一個月。返校后,陳寶元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為該學生補課,不讓他因為生病而落課。最終,張軒丞以全鄉(xiāng)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上肖鎮(zhèn)初級中學,后來又以優(yōu)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。他的學生孫某,母親離家出走,父親外出打工,孩子和年過花甲的奶奶相依為命。陳寶元多次找其談心,自己掏錢為其購買學習用品和衣服……一個個數(shù)不清的愛心故事,寫滿了他的從教生涯。
一座連心橋
從家到學校,從課堂到貧困學生的家,十八彎的鄉(xiāng)村小路,陳寶元已經走了43年,他用半生教書育人,又用8年時光成了一座連接千里之外的愛心與慶陽孩子未來的橋。
陳寶元為受助學生送助學款和學習資料。
2018年,陳寶元參加了由光明日報《教育家》雜志社、光明網聯(lián)合主辦的第六期教育家成長大講堂暨2017“尋找大國良師”頒獎盛典,榮膺“大國良師”的他卻在和外省獲獎教師交流的過程中,找到了捐資助學的新模式,“當時在頒獎典禮上認識了好多的老師,大國良師頒獎群里面,我就發(fā)了個貼,帖子里說慶陽這邊有一些家庭困難學生,看能不能有愛心人士把我們這里的孩子幫一幫?結果和我同期獲獎的江蘇宜興教師勇輝,就在群里積極回應,想要和他愛人朱書華老師一起捐助2名困難學生。”陳寶元回憶起當時的情景,心里仍感激動,當?shù)谝还P捐助款交到困難學生手上,受助學生家長感動得熱淚盈眶,“不能小看這700元錢,這是江蘇宜興的朱書華老師給慶陽孩子的關愛,是一個貧困家庭孩子讀書求學,改變命運的開始?!标悓氃f到。
2022年,陳寶元光榮退休,對于很多人而言,退休后會選擇游山玩水,享受老年生活,但陳寶元選擇了另一種生活方式——堅持助學。為了進一步發(fā)現(xiàn)家庭困難學生,及時掌握學生信息,他的手機上添加了數(shù)十個學校信息群,每一個篩選出的困難學生,他都要提前聯(lián)系,自己帶著水和干糧,前往學生家中和學校了解詳細情況,在精準梳理出受助信息后,根據(jù)學生實際情況,匹配合適的捐助方。
陳寶元與鎮(zhèn)原一中黨支部書記交流受助學生情況。
幫助貧困孩子募集善款的路,陳寶元寒暑不輟,這種“一對一”的資助模式,也有了更多人參與?!拔覀兊膼坌膱F隊之所以叫‘江慶’,主要是因為捐資助學者中,江蘇宜興籍愛心人士占比較多,捐助對象就是慶陽籍困難學生,所以兩地各取一字,就有了現(xiàn)在的團隊名稱?!蓖踬弧㈥惡帯絹碓蕉嗟膼坌娜耸恐獣粤恕敖瓚c愛心團隊”,添加了陳寶元的微信,江蘇宜興和甘肅慶陽,兩個相距1600公里的城市,在一個名為“江慶愛心團隊”的組織里相遇,陳寶元成為江蘇與慶陽的愛心擺渡人,他的微信成了愛心中轉站,1500多位捐助人進入他的朋友圈,采用一對一的方式,開始了一場跨越千里的愛心接力。
一條助學路
一身舊衣,一輛老年代步車,背著一個黑色的舊書包,全身無“新”的陳老師,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籌善款、助學上?!半m然退休了,但是我資助家庭困難學生和聯(lián)系愛心人士,這個活動是不能停的,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,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,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。”8年來,江慶愛心團隊累計收到善款36.2萬元,陳寶元和江慶愛心團隊從未停下腳步,愛心的足跡已遍布慶陽的七縣一區(qū),一筆筆善款通過他,精準地流向一個個貧困家庭。
陳寶元給受助學生送上助學款和書籍。
這個夏天,鎮(zhèn)原縣第三中學高一學生趙金鳳又收到了朱書華老師轉來的助學款,她已經連續(xù)8年受到捐助,順利從小學讀到高中,擁抱美好未來。同樣收到捐助款的,還有鎮(zhèn)原縣第一中學高一學生楊建玥,遠在江蘇宜興外國語學校的林芷妍同學屢屢通過陳寶元之手,捐資助她完成學業(yè),給她寄來最新的學習資料,跨越千里而來的關懷,讓楊建玥立志勤學苦讀,做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?!瓣悓氃蠋熀退慕瓚c愛心團隊,以個人一對一的方式,已經捐贈我校5名學生,捐贈的善款累計起來已有1萬多元,一名鄉(xiāng)村退休教師能做到這一點很難得,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?!辨?zhèn)原縣第一中學黨支部書記景維鵬十分感慨。
“我們這個組織不光是把咱們這兒的孩子救助了,更重要的是傳遞了咱們全國愛心人士的一片溫情和家庭美德?!痹陉悓氃磥?,江慶愛心團隊的作用,不僅體現(xiàn)在助學上,受助者與捐贈者之間,是一場愛的流動,也是一場思想交流。
每一次,捐助款轉到陳寶元微信上的時候,他總是第一時間分毫不差將錢款送到受助學生手中。“也有人質疑過我,說這個捐助是否合法?我說沒有違法,因為這個錢轉到我手機上以后,我一分不少捐給受助的那個孩子了,我就是架了個橋梁嘛,別人誤會的時候,我這個人呢,一般來說不怎么生氣,別人說歸說,我該做什么,還是規(guī)規(guī)矩矩去做,我問心無愧啊!”在陳寶元的堅持下,江慶愛心團隊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,深受捐助者們信賴,他們不僅會在開學季捐款助學,每逢受助孩子生日或是重要節(jié)日,也會轉來錢款,為受助學生增添生活溫暖。陳寶元精心保存著每一年的捐資助學賬冊,每一個名字,每一個數(shù)字,都是一段溫暖的故事。
陳寶元的故事無需刻意宣揚,已在慶陽家喻戶曉,在一條關于陳寶元愛心助學的視頻評論區(qū),有人如是說:“愛心人士的善款將會改變貧困孩子的命運,走下講臺的陳老師一腔熱忱,勞苦奔波,為江蘇的捐助者與慶陽的受助學生架起一座橋梁,攜手助學,善莫大焉?!边€有人說:“陳寶元老師扎根公益近十載,用腳步丈量貧困山區(qū)的崎嶇,用真心焐熱每個困境家庭的寒冬。他始終以赤誠之心撒播大愛,以點滴善舉傳遞溫情,更攜手江慶愛心團隊的志愿者們,一次次翻山越嶺募集助學款,一趟趟奔波添置學習用品,一回回耐心鏈接長期幫扶資源。這份跨越山海的溫暖,不僅照亮了孩子們的求學路,更在他們心底播下了善良的種子?!?/p>
若說這世間的愛是一條河,從高處流向低處,那陳寶元便是開鑿河道的人,他用8年時間證明,善意無需跨越山海,當我們架起心橋,再遠的距離都抵不過人間的溫暖。